中国古建筑的细节之美—斗拱
斗栱(dǒu gǒng)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斗拱能够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强烈的秩序感与空间感能够给人以无以伦比的艺术感染力。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01.起源与演变
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斗拱之结构与权衡:至宋代而发展至于成熟,其条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按《营造法式》之规定,材分八等,各有定度:各以材高发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 斗拱各件之比例,均以此材契分为度量单位。其各拱及斗之规定长度,及跳出长度,直至清代尚未改变焉。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02.构造及种类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的。本期小编带大家好好了解斗栱各类构件。
斗口
清代带斗栱的建筑,部位与构件尺寸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其实也是以“斗栱”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按瓜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栱
栱是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万栱、厢栱等之别。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昂
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翘
“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
坐斗
在一朵或一攒斗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
栌斗
坐斗在宋代时称为“栌斗”。
十八斗
在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做“十八斗”。
交互斗
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也就是清代斗栱中十八斗。
平盘斗
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没有斗耳,用来承托两个方向的栱或宝瓶。
斗耳
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宋代时也称斗耳为“耳”。
由昂
在角科45°斜线上,与耍头齐平的昂,叫做“由昂”。本图是清式单翘单昂五踩角科斗栱中的由昂。
万栱
在瓜栱上面承托正心枋或拽枋的栱,叫做“万栱”。万栱是栱中最长者。
下昂
斗栱中纵向斜置的昂类构件,功能与华栱相同,主要起传跳作用,这样的昂叫做“下昂”。一般所说的昂就是指下昂。
慢栱
慢栱是宋式斗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式的万栱。
厢栱
斗栱中最外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栱,叫做“厢栱”。厢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
令栱
令栱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厢栱。
瓜栱
瓜栱是斗栱构件中最短的栱,也是处于最下层的栱。一般来说,瓜栱和万栱多相叠并用,瓜栱托着万栱。瓜栱在宋代称为“瓜子栱”。
正心瓜栱
位于斗栱左右中线上的瓜栱,也在檐柱中心线上,这样的瓜栱叫做“正心瓜栱”。
泥道栱
泥道栱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的正心瓜栱。因为宋代时两朵斗栱之间的空档,也就是栱眼壁,当时是用泥坯填塞,所以有“泥道栱”之名。
华栱
华栱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斗栱中的翘。华栱是宋代斗栱中唯一纵向放置的栱。
耍头
在斗栱的前后中线的翘或昂上,有两层与翘或昂平行的构件,其中下面的一根构件叫“耍头”。耍头出现于隋唐时期,样式比较多,有的没有雕饰,有的加以雕饰。
卷杀
“卷杀”是对中国建筑木构件轮廓的一种艺术加工形式,如将梁架中的“梁”做成“月梁”形式,将斗栱中的“栱”两头削成曲线形、将原本方形或圆形的柱子做成梭柱形式等,都是用的卷杀的方法。
麻叶头
麻叶头是翘或昂后端的一种雕饰。麻叶头的线条非常圆润柔顺,从侧立面看犹如一团云朵,非常漂亮,具有极好的装饰作用。
三才升
在单材栱的两端上面承托上一层栱或枋的升,叫做“三才升”。它在宋代是属于散斗。
科
“科”是清代是对每攒斗栱的称呼,如柱头科、平身科等。柱头科就是位于柱头上的斗栱,平身科是两柱头科之间的平板枋上的斗栱。
铺作
“铺作”是宋式建筑中对每朵斗栱的称呼,就是自斗栱最底层的斗算起,每铺加一层构件,算是一铺作。《营造法式》中就有“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之说。凡是自底层斗口内出一栱或一昂,都称之为“出一跳”,一般最多出五跳。
单翘单昂五踩斗栱
一攒斗栱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和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等规格与区别。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就是斗栱中使用一翘一昂,而翘、昂自大斗斗口向内外各出两踩,加上中心一踩,合为五踩。
出踩
“出踩”为清式名称,就是指斗栱中翘、昂自中心线向外或向里伸出。如果正心是一踩,而里外又各出一踩,则合称“三踩”,这就是出三踩。如果正心是一踩,而里外各出两踩,则为“五踩”。以此类推,多者可以出到九踩,甚至是十一踩。每踩长为三斗口。
出跳
“出跳”与“出踩”的意思相同,只是“出跳”为宋式名称。宋式斗栱中出一跳相当于清式斗栱中的出三踩,出五跳相当于出十一踩。
材
唐代时,斗栱样式已趋于统一,并且栱的高度还成了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逐渐发展成为周密的模数制,即宋《营造法式》中所说的“材”。材的大小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营造建筑时要先根据其类型定“材”的等级,其他相关构件以“材”为标准来决定。这样可以估算工料,进行预制加工,提高施工速度。其实,不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制定建筑标准与尺度除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避免施工时偷工减料。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也具有同样的目的。
斗栱的作用
明朝以前,斗栱主要是作为结构构件存在,对建筑的构架起着较为重要的承重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以后,斗栱的承重作用逐渐向装饰性作用转变,清代时,基本只作为装饰件了,并且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还在使用,以显示皇家与神佛的威严与尊贵。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