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理 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1915-2011)
dop设计(ID:dopdesign)原创
作者丨予荣
编辑丨予荣
如果你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经常宅家做饭,混迹“饭圈”,那么你一定听过或者用过“柳宗理”锅。
没错,这些看起来材质精良,长着一对“扇风耳”的厨具,就是由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理亲手设计的。
设计圈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用设计师的名字命名作品,这样既可以实现作品的品牌化,又增强了大众对产品的认知,是一位设计师极高的荣誉。
许多的奢侈品命名都是如此,什么香奈儿啊、纪梵希啊,还有由伊姆斯夫妇设计的伊姆斯椅,诸如此类。
△伊姆斯椅
话说回来,“柳宗理锅”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畅销?它好在哪?虽然小编本人因为懒,一直没有用过,但身边的朋友对“柳宗理锅”可真是赞不绝口。
先别急,让我们先来带你了解一下柳宗理这位日本设计大家的生平事迹,或许你就会知道这口锅到底好在哪了!
柳宗理:我不是柳宗悦
柳宗理?柳宗悦?是不是有时候傻傻分不清楚?
别说你,就连小编多年设计专业背景出身的人,有时候都会搞混!
△左图柳宗理,右图柳宗悦
两个人是不是看起来也很像!对,没错,两个人就是父子关系!
柳宗悦是日本著名的美学家、思想家、民艺理论家。所谓“民艺”是指“民众之工艺”,是人们朝夕相处,与衣、食、住、行密切相连的日常生活器物。
我们在家庭中目之所及的家具、器物,甚至承着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都是民艺的范畴。
柳宗悦一生都不断地挖掘、收集民间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他挑选出这些产品,举办展览,成立民艺协会,发行杂志,创办日本民艺馆,被人们尊敬地称为“日本民艺之父”。
△柳宗悦书籍
他认为:“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
就是这种实用之美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柳宗理。
多年后,常挂在柳宗理嘴边的,也是最脍炙人口的话就是:“美是有用的,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出日本的特色”。
我们既看到了他对父亲美学理念的继承,也看到了他身上日本传统民间艺术的深深印痕。
少年时期的柳宗理经常在父亲的书房玩耍,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罗丹的雕塑,看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中国的民艺品,还翻阅了大量的画册和书籍,这些都给他日后从事工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但,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可绝不仅仅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啊,他更将这种力量和信念普及到了更广泛的地方——现代工业设计!
为什么人手一个的“柳宗理锅”这么火?
诶,说到工业设计,我们的话题就转回到“锅”了啊,请各位小主跟紧小编的节奏哈。
小编要在这里用更专业的术语给你们安利一波“柳宗理锅”,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哈(此条不含推广,纯粹是情怀,哈哈)
① 非正圆设计
“柳宗理锅”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长着一对非常吸睛的“扇风耳”,让人从众多相貌平平的餐具中一眼相中。
但是,这对“图图耳”可绝不是以造型弄人,更是功能美学的绝佳展现。
传统锅具只是一个呈圆柱形的立体深锅,当我们在向外倒汤汁的时候,常常因为把握不好力度,要么一下子倒出来,一中午的心血泪洒餐台;要么就是留在锅壁外侧,时间长了极不易清洗,污秽不堪。
但,“柳宗理锅”就完全避免了这种可能,双耳的设计可以再向外倒汤汁时起到引流的作用,精准的将食物导向餐具。
同时,两侧都有外扩,就算你是左撇子也能轻松驾驭,兼顾了不同人群使用的需要。
此外,既然可以流出,那么也可以“注入”,我们在向锅内加水、汤料、配料都可以从这两个“注入口”加入,避免飞溅,这样小仙女也不用再带面罩做饭啦!
你以为,这就是这对“扇风耳”的全部作用了吗?不不,莫让自信挡住我们的追求真理的双眼。
外扩的位置,让锅盖和锅身稍稍错开,锅内的蒸汽可以通过这一缝隙悄悄跑出,这样我们不会在锅盖上看到一个小孔(小编好几次都想用手堵一堵,结果被烫,呜呜)反而,这对双耳就解决了大问题。
②没有涂层的不粘锅
是不是很惊讶,怎么不带涂层,还能叫做不粘锅呢?
没错,这就是柳宗理厉害之处,他在设计产品时总是最大可能发挥出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机能,减少附加的材料或者装饰,所以他的设计品中不仅造型精简、优雅,更是从环保、健康上做到了独树一帜。
柳宗理煎锅的材质是精铁,这种材质是非常适合烹饪器具使用的材料。经过高温碳烧后,铁的表面充分酸化,形成一层“酸化薄膜”,而酸化薄膜表面的细小凹凸颗粒,就是它没有涂层也不粘锅的奥秘了,烹饪完成后也非常容易清洗。
可以说,有了这口锅,你和男朋友或者老公,再也不会因为锅难刷,谁刷锅而吵架了!是不是很香!!!
③软妹也能实现颠锅梦
你会不会以为又是“扇风耳”,又是精铁,这锅一定很重?不不不,恰恰相反。
以煎锅为例,18cm的直径,只有0.49kg的重量,也就是还不到一斤的重量,简直轻如鸿毛。就算你是软妹,入手这口锅,轻轻松松搞定一顿饭!
在我们看来这仅仅是一口用来做饭的锅,可作为柳宗理来看,他看到了功能,看到了材料和美学,看到了使用方式和人群特点。
好了,柳宗理设计的锅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其实我还能说。。。)但是柳宗理的成就可绝不仅仅只是这一口锅啊,再讲篇幅就占不下了,哈哈。
手之作,用之美
“手之作,用之美”是柳宗理毕生都在追求的设计信条。
在随手都是工业制品的市场之下,柳宗理偏偏不啊,我就不玩你们玩的,如同一头顽牛一样,坚持直接用“手”制作实物大小的石膏模型,一次次打磨,修正。
这样的一件模型,在流水线上也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可在柳宗理这里常常要花费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柳宗理认为“是手要使用的东西,所以当然要用手来设计!”
真正的美是天生而来的,而不是制作出来的。
True beauty is not made.
It is born naturally.
——柳宗理
看看,这就是格局!!!
他不断地用手去打磨、矫正、修整,器物就在这一拿一捏之间变得温润、典雅、细致、内敛。
就像柳宗理这把最为人熟知的“蝴蝶凳”,两片弯曲定型的胶合板,通过一个轴心反向连接在一起,座位下用螺丝与铜棒固定。整个座椅造型和结构一目了然,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能从这把蝴蝶椅上,看到柳宗理的匠心和匠意,透过每一处的曲线、弧度、细节,甚至材质的温润感我们都能看到柳宗理在这把椅子上所花费的心血和心力。
正是这种用手去感知、创作的理念让作品也有了温度和灵性,在椅子的“静”与蝴蝶的“动”之间产生了一种如同神来之笔的精神连接。
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白瓷土瓶获得了1957 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第 11 届米兰国际美术及设计展金奖。
无论是对壶嘴、壶盖还是瓶身的造型的反复经营,还是他在材质、工艺以及实用、耐用上的多次深入实验,都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工艺、对实用性追求的极致。
白瓷土瓶的瓶身采用了注浆成型,并且结合传统手工制作的竹木把手,让我们在感受到了了柳宗理的精益求精之外,还看到了他独具匠心的设计能力。
柳宗理用手来感知器物的理念,赋予了器物本身最真实的美感——实用之美,这种美不是视觉和表象上的雕琢之美,而是不露痕迹地融入生活,介入生命,人与器物、器物与生活,人与生命之间产生的绵长的情感和魅力。
化繁为简的禅意之境
都说设计师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可是柳宗理却能将这段舞蹈上升到意境和禅意的水平。
我们看前面提到的蝴蝶椅
△PE蝴蝶椅
还有他设计的同样著名的大象椅
△大象椅
还有他设计的刀叉、餐具
△餐具及厨具
白瓷酱油瓶
△白瓷酱油瓶
白象胶带座
△白象胶带座
你看到了什么?
是不是看到了一种不加雕饰,造型简洁明了,没有故作玄虚的美学意境?
是的,这就是柳宗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标志——化繁为简的禅意美学。
柳宗理的作品在饱含绝佳使用特性的基础上, 更向我们传达出了某种艺术的品质,是“大道无形”“大道至简”的绝佳解读,这是产品设计难得的境界。
1954年柳宗理设计的大象椅,采用了当时新开发的纤维强化塑料(FRP)制作,轻巧便于收纳,非常适合用于狭小空间。
厚实的凳脚和转角的弧度,就如同大象带给人的感觉一般,沉稳地承载人体重量,承托的弧度舒适,简单而深具机能性。
他设计的餐具,简约经典的款式背后是扎实的用料和反复计算的尺寸,这是“形式追随功能”的经典诠释,也是“少即是多”的典型代表。
当然在这种简约造型和美学意境的背后,更是柳宗理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和传达。
△左图蝴蝶椅,右图日本鸟居
蝴蝶椅的整体造型同日本传统建筑的“鸟居”十分类似,曲面向上,灵动轻巧。
左右两块弯曲的木板,单独来看又与日语片假名「フ」形状相似,简洁直观,深藏日本文化元素于外形之中啊!
所以,也难怪常常有人感叹道 :“即使商品化之后,柳宗理的作品仍旧不是工业制品,而是艺术品”。
小编在想,虽然柳宗理有过叛逆时期(大学竟然选择了西方艺术——油画作为自己的专业,以此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独立精神),但随着慢慢成长,从事工业设计的他还是潜移默化地受到父亲的影响。
柳宗理的作品中总有非常明显的民间艺术的特质,比如说不追求形式,反而探求器物背后的实用性和精神特质。这不就是民艺最具灵魂的文化内涵吗?!
民艺与设计,宗悦与宗理!
柳宗理真正的把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手工与机械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和对设计独有的理解,为我们中国进行本土化设计竖起了一个优秀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