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p设计(ID:dopdesign)原创
作者丨予荣
编辑丨予荣
都说建筑界是个圈,各色人物都有。
安藤忠雄是个高产人物,库哈斯热衷探讨建筑背后的哲思,盖里钟情于解构和破裂,皮亚诺擅长用技术表达地域性。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彼得·卒姆托,是一个不那么“招人喜欢”,有着“老黄牛”精神的建筑师。
偏安一隅的“低产”建筑师
卒姆托出生于1943年,对整个世界来说,这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卒姆托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橱柜制造商,童年时期,他经常在各种木质家具中玩耍,穿梭。木头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存在感。
青少年时期,卒姆托毅然选择了建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还去纽约深造,毕业后还曾在格劳宾登州担任文物保护建筑师、村庄建筑、城市规划和建筑分析师。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先不说别的,文物保护这样的从业背景就极少有其他建筑师有。因为这样的工作不仅要求你有相当专业的建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需要你能够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上为文物发声,有历史情怀和超前视野。
这样的从业经验练就了卒姆托看待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体,反而把它当成一项神圣的劳作和信仰,对建筑产生敬畏之心,所以他从来不是一个追求商业利益的高产建筑师。
△圣本笃教堂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从业四十多年,他的作品数量才20多件。这样的数量对其他建筑师来说真是凤毛麟角,完全不能够在建筑界占领一席之地。但卒姆托的每件作品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巅峰,都是城市的经典和“宝藏”。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1979年,卒姆托在瑞士哈尔登施泰因(Haldenstein) 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一家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位置不太好的家庭式工作室。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设立在乡野之间,完全不考虑甲方来工作室是不是不方便,看起来是个“低情商”的行为。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但每年慕名而来的人甚多。
卒姆托是个颇具工匠精神的人。他可以耗时9年为一对乡村夫妇建造教堂,收取他们少量的设计费;可以花费十年时间,打造一栋手工住宅。对任何事情尤其是建筑,他都要精益求精。
△英国住宅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他的建筑同他的“人设”一样,看似冷静节制实则情感充沛;看似简约单调实则细节独到;看似普通实则超越。
“他的所有建筑物都拥有强大而永恒的存在。他善于将清晰严谨的思想与真正的诗意维度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永不止息的灵感。”
——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里兹克
所以,就有人常戏称他是“体力派”建筑师,言外之意就是吃力不讨好。懂得人将他奉为圭臬,不懂的人完全嗤之以鼻。
在造型就是流量、空间等于逼格的时代,很多建筑靠照片就能封神。卒姆托大概率是现在唯一一个还愿意自己动手画施工图的大师了吧。
论泡澡的高级性
虽然卒姆托“百年磨一剑”的精神常被人吐槽“太笨”“太傻”,但是经他出手的作品件件都是精品。我们细细来看。
他的成名作——位于瑞士格劳宾登州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就足以让他在建筑界站稳了脚跟。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瓦尔斯温泉浴场可以说是泡澡界的“天花板”。作为当地唯一的温泉场所,每年都吸引这大量的人前来体验。
卒姆托到来之前,这里的瓦尔斯村和温泉浴所常年因为位置偏僻和经营不善门可罗雀。1980年代,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当地社区买下了这里,准备邀请著名建筑师前来改造、扩建。
卒姆托在一众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他把当地特有石材作为主要的设计灵感,将这种材料挤压、变形构成丰富的建筑表情,让甲方一见倾心。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为了不破坏周围山脉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同时保持浴场本身要求的私密性,以及浴者良好的观景角度。卒姆托把建筑镶嵌在坡地之中,上面是覆盖草坪的屋顶,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山脉,石头,水,用石头建造,石头的建筑,建筑处于山脉之中,建筑从山脉中凸现出来。建筑被山脉湮没。”
——彼得·卒姆托
建筑整体由15个不同大小的体块穿插组合而成。在彼此交叠过程中形成室内空间虚与实,光与影的变化。缝隙中透进来的光线更让人感受到光影的魅力。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卒姆托将不同体块之间穿插的空间称为“蜿蜒空间”,它连接了各个场所,让空间产生了节奏与动感。
连续流动的空间,仿佛一个几何形态的洞窟体系,浴者在游走中恢复了身体和精神的力量。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卒姆托还十分注重浴者在空间的体验感。
从宏观比例来说,卒姆托先设置一套空间的比例体系,然后再不断重复运用,让平面布置充满韵律感和节奏美,规范了人的行动轨迹与空间感知。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从微观体验来讲,他关注每个空间体块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有充满音乐的房间,有色素化的混凝土墙面。水的温度、状态、气味等都是卒姆托精心设计过的。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瓦尔斯温泉浴场的夜间体验效果也绝对拉满。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卒姆托善于利用的一大建筑学理论——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关注的不是对建筑本体物理化的分解与剖析,他更关注人在环境中的知觉体验、心理感受,目的是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切联系。
基于这样的理论,许多建筑大师更在意建筑空间中与人有关的一切元素——光、声、热、路径、地域、文脉等等。
卒姆托就是建筑现象学的忠实践行者。
圣克劳斯田园教堂内部烧毁后的木头痕迹给人带来的丰富视觉感受。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木头的气味和触感。
△图片来源:baidu.com
都让我们看到了卒姆托是个不折不扣的“体验型”设计师。
卒姆托将童年时期木头带给他的温暖和快乐,通过建筑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卒姆托的光影美学
卒姆托的建筑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真实性:体验的真实性;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建筑解决的真正问题,其它要素都是多余。
尤其是卒姆托在建筑中对光线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建筑的真诚之心。
在他的建筑中,光线静谧神圣,常给人带来震撼之美。
Bruder Klaus田园教堂从1998年开始设计,历时9年才完成。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冷峻的外表矗立在茫茫然的农田中,让人从远处就感知到了这座教堂带给人的神秘感。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这座教堂最神秘的不是在于它远在乡间,而是它的建造方法。
教堂内部是由112根树干构成,树干之间相互扎结成帐篷的形状,形成高耸向上的棚屋。主体框架搭建完成后,把混凝土层倒入现有的表面之上,每层厚度约50cm,共有24层。浇筑完成后,卒姆托点燃内部的木框架,木头着火之后,就在建筑内层留下了空心的黑色内腔和烧焦的墙壁。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这样的建造方法史无前例,也呈现出了非同一般 的建筑肌理。木头烧焦后留下的痕迹是自然的痕迹,神灵的痕迹。伴随着向上的引导,将人的视线拉向了天空。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内壁上还留有许多小洞,当外部光线照射进来,营造了如同夜空般的效果。粗糙的肌理和柔美的光线形成对比,内部的狭窄和空旷的田野形成对比,让人在真实与虚幻当中感受到来自神灵的力量和庇护。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这是卒姆托创造的神圣之光,是他内心对于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不同于Bruder Klaus田园教堂的神圣之光,布雷根茨美术馆的光是雅致和柔美的。
美术馆的主体是一个方形的玻璃盒子,上下一共六层。建筑中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的是六层中三道70cm厚的混凝土墙,我们从建筑的立面上可以清晰看到。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卒姆托对于光线的匠心独运首先体现在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上。磨砂玻璃让整栋美术馆构成了一个半透明的立方体块,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晚上的时候,室内的光线透过半透明的表皮柔和的散发着光芒,整栋建筑俨然成了一个柔美的发光体。
其次,在室内的采光上,卒姆托也费了不少心思。美术馆一层的采光直接通过半透明的玻璃采光,光线柔和均匀。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上面三层展示空间的采光则不同。混凝土承重墙的结构使得这三层无从从侧面采光,只能采用顶部采光的方式。
卒姆托就将每层吊顶与承重墙之间隔开一人高的中空空间,设置特殊采光器。日光从天花板侧面玻璃幕墙进入中空空间,经过采光器的过滤和发射,再透过玻璃吊顶就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采光顶,为展览提供了强度适宜的照明。
△图片来源:小谷同学
卒姆托充分的将光照、材料、结构结合起来,让整栋美术馆的光线雅致、柔美。
布雷根茨美术馆临湖而建,卒姆托初次来到这里曾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这个小镇本身,而是沿山路而下时,光所产生的奇妙变化,这便让我有了想要创造一个能够将笼罩在湖面上,可清晰透射光线的薄雾吸纳进建筑的想法。这作为设计的灵魂一直延续下来。”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不少艺术家评论家十分喜爱布雷根茨美术馆的光线设计,有评论家说道:“这里的每一样事物都能渗透光线、风、甚至天气,建筑空间仿佛直接裸露于自然界中。”
卒姆托将建筑在空间的定位把握的十分精准,还能巧妙地利用地方环境来为建筑增色,不可不谓“手段高超”。
许多大师在处理建筑同环境的关系时,都十分注重光线的处理。但每个建筑师的方法又完全不同,就像我们之前讲过的路易斯康擅长通过结构变化展现光影,安藤追求的是光线营造出来的神圣之感。
而卒姆托对光线的运用少了一些艺术化的表达,完全从建筑实际需要出发,让光影与空间在功能需求的层面上实现完美结合。
“建筑充满了温暖和感知”
“建筑是平静的,合理的,耐久的,存在的,以及完整的,充满了温暖和感知的。”
——卒姆托的建筑格言
卒姆托始终践行“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理念,他关注建筑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所以,在众多建筑师一味将目光投向“短时间,高效益”的商业型建筑的潮流下,卒姆托宁可花费多年时间建造一面墙,完成一个房间。孜孜以求地奉行心中的信仰。
△科伦巴博物馆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建筑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纳着地板上脚步的节奏,容纳着工作的专注,容纳着睡眠的寂静。”
——卒姆托
卒姆托的作品不以怪异的造型取胜,需要使用者用时间慢慢体会,感知。
40年完成了20多个项目,理论著作也只有两本书,他的身上更没有什么黑料和八卦可以挖,在建筑史上是一个不那么“有意思”的人。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就像他的成名作——瓦尔斯温泉浴场,有些人完全get不到这栋建筑的high点在哪里,但他的匠心独运都体现在了建筑与环境,与材料,与人的体验之中。切不能用片面言语与狭隘目光来概括。
卒姆托用顽强的工匠精神赋予了建筑品质——极致的细节与质感的材料,让我们看到了何为经典。
△圣本笃教堂
图片来源:环球观筑
有人用10年的时间做了100件事,有人用10年做了1件事,我们不能专断地认为前者的成就一定大于后者,对收获的评判不能用数量来衡量。
我们不否认其他建筑师的成就,也不鼓励大家都去学卒姆托的“工匠精神”,毕竟这样容易“吃力不讨好”。
但身为设计师我们每个人心中得有信仰,对于建筑,对于设计的信仰,这是对建筑最大的善意。
有些事情可能会费时费力,但却不会浪费生命,向卒姆托致敬!
以上就是关于——彼得·卒姆托在设计中 ,发展历程、作品展示、设计理念等的介绍和分享,更多大师的干货知识,推荐你到设计得到官网——《跟着大师学设计》中去了解▽▽▽
△长按扫码了解课程
会员免费看哟~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End-
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