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p设计(ID:dopdesign)原创
作者丨予荣
编辑丨予荣
2005年,美国经典喜剧动画《辛普森一家》第十六季出现了一个令大众陌生的客串角色——弗兰克·盖里。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动画制作方将盖里描述成一个“在垃圾堆里找灵感”的建筑师,让大家一下就记住了这个特立独行的建筑师。
尽管动画制作方有意无意的传达出盖里的风格,招致了盖里本人的不满,但我们仍能够从其中窥探出盖里设计作品的风格——肢解、破碎、拼凑、随意。
他被人们尊称为“解构主义大师”。
盖里最著名的建筑作品,一是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一个是迪士尼音乐厅。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盖里的作品惊奇刺激,荒诞不经,不同体块之间的穿插、拼接形成了如同雕塑般的艺术作品,这是盖里身为“解构主义大师”最经典的设计方法。
学习盖里的解构主义方法,能让我们在设计作品中懂得运用恰当手段,创作出独具艺术品质和彰显个性化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细细来分析一下盖里的“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建筑表皮的选择
盖里向来对艺术保持热爱,他广泛吸收着来自艺术界的抽象片段和形象思维,这些都使得盖里的作品充满了艺术化的想象和雕塑般的美感。
盖里在表皮的选择上也颇具艺术家的浪漫。
相比于其他建筑师偏爱建筑材料的细腻与肌理,他热衷于使用铁丝网、波形板以及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
我们看盖里的设计作品——杜塞尔多夫的海关大楼 。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从结构和材料上分析,这座公寓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波形的外墙是主要的承重构件。
但曲线的形态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在采用CAM 技术完成外墙的同时,盖里首先将外窗的形式进行标准化,所有的窗户都采用相同的尺寸和材料——不锈钢面板、铝条带和厚金属板。这就使得建造外墙的工程缩小了一大半。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另外,波形墙体采用了波浪形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虽然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减少了波浪型金属龙骨铺设的难度——龙骨只需沿外墙表面铺设即可。
这样的波浪形外墙就将建筑表皮的选择指向了一种极为契合的建筑材料——金属板。金属板颇具柔性且能随意弯曲,完全契合了盖里的设计形态。
△图片来源:凯特川屋的
在盖里的设计方案里,表皮不再是以填充墙的形式出现了,它附着在建筑表面,具有独立的审美和表情,成为建筑构造不可缺少的部分。
盖里充分利用了材料的“固有特质”为建筑语言的表达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成为了最真实的皮肤。
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同样在表皮选择上独具新颖。
△图片来源:CA当代建筑
首先,盖里根据美术馆需求,将需要规则空间的功能场所放置在了方正的体块中,并选用了西班牙当地的石灰石凸显地域特色,保证了美术馆基本的功能需求。
△图片来源:CA当代建筑
此外,盖里在这里最重要的设计形态——钛合金外墙板并不起支撑作用。他把维护和支撑分离,让建筑外在的表皮可以尽最大可能的自由旋转,展现形态之美。使形体的扭曲实现了最大化。
△图片来源:CA当代建筑
围着古根海姆美术馆转一圈,你会进一步发现盖里的“表皮概念”——庞大的外立面仅仅是一层薄薄的金属外层,甚至找到恰当角度,你还能清晰地看到这层金属与钢结构连接的支撑龙骨。
△图片来源:CA当代建筑
所以,盖里的“解构主义”设计方法从其表皮特征上就具有鲜明特色——不追求材料的昂贵与稀有,针对建筑形态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材料。
材料的功能性大大减弱,成为仅依附于物质实体的“表皮”。通过拼贴、错位、扭曲、混杂,模糊材料之间的边界,去中心化,无向度性的完成建筑表皮的建构。
曲面形态的大量运用
盖里的解构主义方法并不是直线体块的打破与重组,反而他运用了大量的曲线作为主要的组成元素。
现代主义建筑的对称,统一,均衡在他的作品中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曲面形态的混杂,呈现出富有立体感的动态流畅感。
△西雅图体验音乐博物馆
图片来源:baidu.com
正是这种曲面形态的运用,让盖里的作品绝不仅仅是二维平面的展示,而是三维视野的开拓。
△西雅图体验音乐博物馆
图片来源:baidu.com
他用立体构成的手法拼接空间的体块,将不同体块错落陈列,使得建筑的每个角度看起来都不同。360°呈现出360°的景观。
△Marqués De Riscal酒店
图片来源:baidu.com
复杂多变的曲线形态让盖里的作品活跃了起来,让他的作品始终能够在城市景观中独占鳌头。
迪士尼音乐厅采用了渐变排列的外观形式,它的外部还附有褶皱。波浪起伏的嵌板材料用丰富的排列形式布满了长达49m的立面,巨大立面的拼接排列给人在视觉上的震撼无与伦比。
△迪士尼音乐厅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的立面如同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整个沿河的立面采用了卷曲排列,就连窗户的形状也随着建筑形体发生扭曲,上下贯之,造就了颇具动感的建筑体态。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曲线形态在建筑中的应用,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种真材实料的硬质体所呈现出来的流动感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冲突感、无规律和破裂的艺术特点。
这恰恰是解构主义的核心特点。
盖里将自己的“曲线观”应用的领域非常广,不仅有购物中心、住宅、公园还有曲状的椅子。
△图片来源:douban.com
这样的椅子在市场上也是相当受欢迎。
△图片来源:douban.com
有不少批评家批判盖里打着艺术的招牌“胡作非为”,但盖里不以为然,他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和“解构精神”中。
盖里的行事风格似乎与他的创作风格相当类似,。曾经有记者追问盖里:“如何回应对你的作品都是‘花哨建筑’的评价?”
盖里一言不发,竖起了中指。
盖里把解构主义的精神贯穿的淋漓尽致:漫不经心的随心所欲,不顾及功能追求超脱形式的美感。
建筑细部的选择
我们从材料和形态分析了盖里的“解构主义”,但盖里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解构精神”还不止于此,还有建筑细部的处理,更让我们看到了“解构大师”称谓的由来。
既然墙不再成为墙,顶不再成为顶,两者混而为一,那么建筑建构的许多细部也都可以突破自身应有的功能,展现多样化的用途,烘托艺术氛围。
1、柱
传统的柱,主要起到支撑作用,但在盖里的设计作品中,柱不仅仅是竖向荷载的主要承担者,还成为了活跃空间和完善建筑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在迪士尼音乐大厅的一端,参差林立的纵向柱支撑着水平楼板,但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和排列组合之后,这些柱子仿佛原始森林的树木一般矗立在大厅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氛围。
白色的墙和原木色的柱更衬托出了空间的优雅和静谧。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所以解构主义绝不是心血来潮,胡乱笔画,艺术化的处理和匠心独运也是解构主义的精彩之处。
2、窗
窗户在盖里看来也不仅是采光工具,它也成为了人们观望世界和景色的途径,人们通过窗户眺望、呼吸、观察。
盖里的窗让建筑有了生命和表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塔特中心,盖里并没有因为建筑外形的艺术性放弃了窗户的功能性,不同体块之间穿插的同时并没有因为造型需要舍去采光的权利。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甚至与外墙相连的房间也特意设置了窗户。
或者因体量之间穿插被挤压变形的重叠之处也会挤出了窗户的空间。
△图片来源:archcollege.com
这样的开窗方式是功能与艺术性结合的完美典范。
3、缝
盖里的作品以形态复杂著称,立体主义式的组合需要不同体量元素之间有明确、清晰的连接和对话。
盖里在这些部位上的处理也十分成功。
在使用金属板外墙时他十分注重板墙之间的接缝,通常所见的金属板外墙,都是把相邻两块板材之间的边缘扣在龙骨的连接件上,板之间的缝隙采用密封胶填充完整。从远处看,平整的外墙给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密封胶勾勒出的缝隙。
△图片来源:baidu.com
△图片来源:baidu.com
但盖里的“表皮”观念不同于此,他将不同的板材通过企口相互扣接的方式,不同板材之间不是平整拼接,而是交叉、重叠、扭曲。远处看,不同板材之间叠加的肌理效果,如同一件精美的纺织品。
板材之间留出的缝隙也为自然光预留了空间,满足了室内的采光需求。
△图片来源:baidu.com
所以,与其说盖里精心设计了建筑的“缝隙”,不如说是他对外观形式艺术化处理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通过对盖里建筑细部的分析就能发现,盖里已经脱离了“功能决定形式”的窠臼。他将形式脱离于功能,建构的并不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结构,反而是一种概念性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
他认为建筑就如同一件雕塑,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建筑也能够达到艺术化的形式和境界。
可以说,盖里的解构主义是超现实的,抽象的,打破了传统意义建筑的厚重感和方正感,展现出了解构主义的特征。
盖里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新奇和刺激,他的作品洋溢着非凡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
如果我们以传统的审美经验去审视盖里的作品,他常常超出我们的欣赏范畴而落入“丑”的行列:空间混乱,毫无逻辑;人与环境的关系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形式的夸张和怪异;建筑充满了讽刺与挑逗。
△Vitra Design Museum
图片来源:理想国
但解构主义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范畴,他是一种“开放性建筑”,他的设计理念,建构方法没有规律可言,建筑师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变化。这里就尤其需要建筑师自身的建筑功底和艺术修养。
△Loyola Law School
图片来源:理想国
解构主义强调变化与随机,关注翻转和颠倒,他完全破除了建筑结构、材料、装饰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建筑构件随意组合,重建。解构主义建筑也就在这变化与动荡之间显现出建筑的本质以及建筑同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
△Louis Vuitton Foundation
图片来源:理想国
所以,尽管不少批评家对“解构主义”嗤之以鼻,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忠实的反映了建筑的发展历程——当功能性达到顶峰,形式化的表现就会占领上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建筑师在解构过程中展现的卓越的创造力。
这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更多大师内容的介绍,推荐你到设计得到官网课程——《跟着大师学设计》中进行了解▽▽
△长按扫码了解课程
会员免费看哟~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End-
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