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她”的力量

 > 修改于2023-03-07 阅读 173
更多

林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造者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

林徽因这个名字对于国人来说是相当熟悉,一提起她不少人会联想到“民国才女”或是“一代美人”。


不少人都熟知她文学家、诗人的身份,但她更主要的身份其实是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系教授。


16岁时,林徽因与父亲游学英国,游学期间偶然得知了世界上有“建筑学”这样一门学科。由于她本身就喜欢文学与美术,而融汇二者的建筑学立马让她动了心,并于20岁时,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但因为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最终只能注册在美术系,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林徽因宾大美术学学士毕业照


1928年,已经完婚的梁林夫妻偕同回国,风华正茂的她开启了毕生最重要的古建筑研究事业。


当时国内正值内忧外乱的困难时刻,但林徽因却与战争抢时间。

1930年至1937年间,她走访了130多个县,考察1500多座古建筑,完成了1800多张测绘手稿,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


△1933年林徽因在云冈石窟


△1936年林徽因测绘山东滋阳兴隆寺塔


△1937年林徽因测绘五台县佛光寺

林徽因人生中最重大的古建筑发现,莫过于找到了中国大地上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


因为当时日本的古建筑学者已经在中国考察古迹近30年,并放话说:“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了,中国人想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看” 虽然国内的古建筑研究学者心里愤愤不服,但奈何寻找不到证据去反驳。


1937年6月,梁、林带着学生前往山西五台县寻访一座古寺,测绘了整整两天,虽然从外观看很像唐代建筑,但没法找到断代证据。而且日本人早在1922年就测绘过这座古寺,并断定不是唐代佛寺。


转机出现在测绘第三日,因为林徽因是个远视眼,测绘佛光寺大殿时隐约看到大殿梁底有一行字。经过几天时间的清洗、辨认、拍照,当这行字迹渐渐变得清晰,大家激动不已!


△大梁底部字迹

原来大殿梁底字迹里中的“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与古寺门口经幢上的描述相同,而经幢是刻有年代的——唐大中十一年!两边时间一比对,一下子就锁定了佛光寺大殿是唐代的木构。


1937年7月7日,中国土地上的唐代木构建筑被发现的新闻正式刊登在《北平晨报》上。


△1937年林徽因与塑像合影


但来不及欣喜多久,两个月不到全面抗战开始,一家人被迫开始了逃亡之旅,北京、长沙、昆明、李庄……在长途跋涉中林徽因染上肺病,最终恶化成肺结核,只能久卧病榻。在这种贫病交加的环境下, 林徽因没有放弃对于古建筑的研究。

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病榻上的林徽因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与梁思成返回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为新中国的建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血脉。


△林徽因与清华建筑系首届毕业生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林徽因仍然没有放弃工作,她先后参与了新中国国徽设计、开展了对敦煌石窟纹饰的研究——《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未完成)、革新中国清代的景泰蓝工艺、向公众科普北京古城的重要价值……


林徽因在清华园的家,白天是建筑系的会议厅,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晚上却咳嗽不停,久久不能入眠——这是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常态。


1955年,林徽因去世,年仅51岁


△林徽因墓


林徽因逝世后,其丈夫梁思成负责其墓碑的设计。梁思成将林徽因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纹饰放在了墓碑最主要的位置,并在墓志上镌刻“建筑师林徽因”。


这座墓碑也成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最后一件携手完成的“作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刻的纹饰小样


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


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


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索菲亚·海登·班尼特

(Sophia Hayden Bennett)


第一位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建筑学学位的女性(1869-1953)



△索菲亚(左一)


索菲亚出生于1869年的智利,1890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她对建筑是热爱的,却不得不被残酷的现实打败。


即便索菲亚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建筑学学位的女性,却因为性别原因,毕业后优秀的索菲亚无法找到建筑师的工作,只能在波士顿一所高中做工程绘图老师。



转折出现在1891年,索菲亚偶然获知了一则号召女性建筑师为一座女性建筑提交方案的公告,同时这个建筑也会成为芝加哥世博会的一部分。


这个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宝贵机会,重新燃起她的建筑梦。


△索菲亚的设计方案


索菲亚带来了自己的创意畅想——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三层建筑。


索菲亚的方案成功从十三个入围方案中脱颖而出,这也为仅21岁的她带来建筑生涯的第一笔设计费奖金1000美元。(然而这只是当时诸多男性建筑师获得奖金的十分之一)


△Women’s Building,「女人之屋」


面对这座建造和管理的团队成员全为女性的建筑,当时的评论家们选择站在了她们的对立面。评论家认为,这座建筑是“羞怯”、“纤弱”、“谦逊”而“女性化”的。


这座为庆祝女性在艺术和工艺方面的成就而建立的大型建筑,在当时遭受了各方面的抱怨。

在建造过程中,索菲亚依旧经受到来自建造委员会对她的各种限制,并且还以女人不适合参与工程监造等理由,任意要求她修改原本的施工图。



这位年轻的女性建筑师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虽然项目在芝加哥世博会前顺利完工,但索菲亚却因心力交瘁而崩溃,并被强制安排在一个疗养院进行休息。


在这之后,索菲亚再也没有从事建筑师的工作了。



索菲亚的设计因其“女性化”的美学,与当时由男性主导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虽然赢得了比赛,但却饱受质疑。


人们围绕着“完全由女性建造是否具有必要”以及“女性在建筑界中是否应该具有更高的地位”争论不休。


索菲亚最终于1953年去世,可以说她的一生都怀才不遇,充满着对建筑事业的巨大遗憾。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第26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曾今有一位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童年时期的扎哈

扎哈 · 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18岁,她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随家人移民英国后,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而他的导师就是正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2000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在当时就很有出名,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

1977年从AA毕业,获得建筑联盟学院本科学位。毕业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并大量参与国际竞赛。


之前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消防站。由于其充满幻想主义的造型而名噪一时。


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消防站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疾病而去世,享年66岁。

对于扎哈的离世,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方振宁这样评论“当世界建筑界再也听不到扎哈的声音的时候,莫名的寂寞才会降临”。


北京大兴机场T1航站楼


北京大兴机场T1航站楼


北京望京SOHO


北京望京SOHO


北京银河SOHO


德国费诺(Phaeno)科学中心


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中国广州歌剧院


中国香港赛马会创新楼


老版东京新国立竞技场设计效果图




伊冯·法雷尔 和 谢莉·麦克纳马拉


第42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2020年的RIBA皇家金奖得主。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框架。它为我们提供栖身之所和归属感,并将我们连接到外部世界,这可能是其它空间塑造学科所无法做到的。”

—— 谢莉·麦克纳马拉


“我们行业的核心在于发自内心地相信建筑至关重要,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文化空间现象。”

—— 伊冯·法雷尔


伊冯·法雷尔与谢莉·麦克纳马拉


伊冯·法雷尔(1951)与谢莉·麦克纳马拉(1952)两人都就读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CD)建筑学院。


1976年毕业时,双双获得留校任教的难得机会,她们在UCD执教直至2006年,并于2015年被聘为客座教授。


1978年,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与其他三位同仁联合创立了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至今已经走过了42个年头。


从90年代丰富的中小型项目实践,到21世纪初走出国门的一系列教育类建筑设计使她们为众人所知。


被誉为“现代的马丘比丘”的秘鲁工程技术大学-UTEC© Shell Arquitectos


都柏林大学机械制造系扩建 / Grafton Architects ©Ros Kavanagh


都柏林金融系© Grafton Architects


利默里克大学医学院 © Grafton Architects


卢兹大学经济学院 © Grafton Architects


爱尔兰城市研究院© Ros Kavanagh


博科尼大学 ©Frederico Brunetti


金斯顿大学学习中心 ©Dennis Gilbert



卡莫·皮格姆

(Carme Pigem)

第39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2017年的第39届普利兹克奖颁发了西班牙三位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拉蒙·比拉尔塔。


卡莫·皮格姆,

1962年生于西班牙东北部赫罗纳省奥洛特小镇,从小就对制造东西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渴望。

1987年她毕业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巴莱建筑学院。

1988年,卡莫·皮格姆与大学同学拉斐尔·阿兰达和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拉蒙·比拉尔塔,在三人的家乡奥洛特共同创立了RCR建筑事务所。


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

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拉蒙·比拉尔塔


贝尔略克酒庄


苏拉吉博物馆



妹岛和世

(せじまかずよ)



第32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有与无的暧昧,材料与空间的浮动,向来吸引我们。我认为我们所有设计的根源,不光只是想为规划案提出更好地解决之道,或构想一流的空间结构,而是超越这些期望,最后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创意原则。或许我们在创造一栋建筑物时,也同时试着创造出建筑物的原则。"                                      ——妹岛和世


2010年的第32届普利兹克奖颁发给你日本两位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这二位建筑师同为日本SANAA建筑事务所。


1956年,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的大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


1988年随着作品千叶县胜浦的周末住宅“栈桥 I”的建成,妹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95年,她与西泽立卫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SANAA。事务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员中,有两位是女性。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SANAA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


克雷斯农庄文化中心


关税同盟管理与设计学院


芝浦住宅


劳力士学习中心—2009



张锦秋


“从17岁跨入建筑系的大门,我就认定了要当一名建筑师。30岁来到古城西安,50年实践着我的志愿。我认为建筑师的工作本身没有什么性格差异。但在执业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女建筑师要比男建筑师付出更多的艰辛。作为女性,她无法回避在家庭中应尽的天职,她要克服女性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与生俱来的弱点和特点,她要面对来自社会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残留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我对激流勇进的女建筑师都心怀敬意并热爱着她们。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为当代女建筑师们庆幸,因为她们正面临着我国建筑事业空前繁荣、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193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1966年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毕业。


其后,一直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曾任西北院总建筑师。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等。

2015年国际小行星组织发布国际编号为210232号小行星为“张锦秋星”。


代表著作:《从传统走向未来》

“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系列(共七册)


代表作品:

三唐工程

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

陕西历史博物馆

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等4项大奖

2016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大唐芙蓉园

获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等5项大奖

西安钟鼓楼广场

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二等奖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等3项大奖


陕西历史博物馆鸟瞰


大唐芙蓉园


黄帝陵


中国佛学院参学会馆水院



欧蒂娜·戴克



欧蒂娜·戴克,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是一位朋克女建筑师。

1996年她与合伙人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对这些受到高技派影响的 “新兴建筑师”的肯定。

不要被她的造型吓到,她刻意保持着自己具有挑衅和警告意味的妆容,很明显,她绝不会按常理出牌。


MACRO 当代艺术博物馆


但是在这样一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既坚定又具人文关怀的心。


她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是一位领导者,不断挖掘那些与她一同工作的建筑师、工程师、技术员和工匠的潜力。如此优秀的女建筑师,你有什么理由不爱她?!


最初在布列塔尼,她于1900年通过雷恩的西部人民银行总部而声名鹊起,在那里她很早就将环保的原则赋予实践,将使用轻质、通透玻璃的当代建筑风格与自然空气调节的技术革新相结合以减少能源消耗。


在此以后,她的项目扩展至世界各地:从法国的高架桥到罗马的MACRO当代艺术博物馆,从巴黎歌剧院的餐厅到正在建设中的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遗址博物馆。同时,她也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以“融合”为理念在里昂创办自己的建筑学校。




贝娜蒂塔·塔格里亚布



首先,这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美女。

不同于一般女性建筑师总爱用素色服装将自己包裹严实,贝娜蒂塔喜爱花色长裙、平底凉鞋,将自己的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还记得2010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吗?就是出自这位女建筑师之手。


上海世博会 西班牙馆


53岁的贝娜蒂塔有着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

在完成威尼斯和纽约的学业之后,1989年,这位26岁的意大利女孩儿来到巴塞罗那,1994年与天才建筑师同时也是她的丈夫恩里克·米拉耶斯(Enric Miralles)共同创立了建筑事务所EMBT,在随后的4年里两人将其发展成为西班牙极具影响力的事务所,并拿下了焦点中的苏格兰议会大厦项目。


米拉莱斯被认为是“高迪之后最出色的西班牙建筑师”,然而当事务所正值发力阶段,米拉莱斯就英年早逝。留下了贝娜蒂塔独自一人去面对设计界的质疑、苏格兰政界的压力和独自抚养两个年幼女儿的艰辛。当时甚至有人认为她只是“花瓶“。


苏格兰议会大厦


十几年过去了,当贝娜蒂塔不但一个人扛下了事务所,还出色的完成了当年未完成的项目,走出了“丈夫光环”,使当年质疑她的人对她刮目相看,赢得了声誉。


我们都无法想象当年的贝娜蒂塔有多坚难,但当她站在我们面前,她总是那么乐观自信。


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10%的注册建筑师属于女性,优秀的女建筑师更是屈指可数。然而贝娜蒂塔认为女人更适合做建筑师,因为这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的职业,完成一个项目通常需要四五年的时间,确立自身风格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而且女性的敏感与亲和力能捕捉到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与客户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


盖·奥兰蒂



盖·奥兰蒂是战后少数几个意图突破意大利原本设计原则,追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女性设计师。设计先驱运动在意大利最终促成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即与从前截然不同的充满幻想的乌托邦。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以下内容需要登录观看

登录
#其他图文

本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内容系作者授权发布,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收起
表情
发送

来抢个沙发吧~

游客

游客 开通会员

资料 0 提问 0
笔记 0 回答 0
图文 0 人气 0

最新图文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