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怎么运用光线?

 > 发布于2021-10-08 阅读 1.9k
更多

△路易斯·康(1901-1974)

设计得到+(ID:shejidedao_)原创

作者丨予荣

编辑丨予荣

许多设计师在设计空间时,只知道怎么选材料,工艺如何开展,却不懂得如何运用“光”。殊不知,光线的合理运用能够极大提升我们空间的质感和氛围,让空间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到怎么运用光线,路易斯·康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他对光线的独特研究,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满满的干货,详细的介绍一下:路易斯·康这位建筑诗哲是怎么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光线,设计光线的,才能让他的作品能超出特定的时代,始终被后代人追捧。

这篇文章我们会慢慢展开康对光线的处理手法,先是康在早期作品中经常用到的外部构件,然后是材料,之后是最为人称道的“结构”,一点点慢慢把光线的设计方法拆给你看。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康在三岁的时候不小心被壁炉上的火焰烧伤,脸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刀疤,或许是因为从小被人嘲笑是“刀疤脸”的原因,康对光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这种微妙的情感,直到几十年之后在他的建筑中才有所展现。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光线的柔美、细腻、温润都被康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整体空间融为一体,仿佛上帝都倾慕于他的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


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巧用光线的:


1、挑檐

早期路易斯·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窗户是他控制光的重要元素。

△耶鲁美术馆

康在建筑立面上开窗,让自然光线能够充分进入到室内,保证了室内基础的采光需求。


同时,他会设置挑檐、遮阳板以及百叶之类的外部构件,对外部光源进行弱化、调节处理,使进入空间中的光柔和、细腻。

△杰内尔住宅

△夏皮罗住宅

他还发明了一些独特的遮阳措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将直接光源和间接光源相结合,使得空间饱满、明亮。

△多种挑檐示意简图

图片来自:刘琦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基于采光的路易斯·康作品解析》,华中建筑2018年第5期。


2、T型窗

为了更好地改善光线进入室内的角度和人体在自然光之下的感受,康还特意发明了一种“T”型窗

△路易斯·康的住宅设计

△印度管理学院


这种T型窗看起来确实独特,但实际上,它是结合了水平窗和竖向窗两种类型。对,你没看错,这个“水平窗”就是柯布西耶一直推崇的“横向长窗”的变形体。

△萨伏伊别墅

水平窗不仅拓展了整个空间的边界,还极大满足了室内的采光及通风需要,增加了房间深处的照度。


但仅仅这就满足康在追逐光线上的需要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他还结合了竖向窗,更贴近人对光线和景色的实际需要。人们可以通过纵向窗眺望远方景色,将美景尽收眼底,还能减少眩光的产生。

△路易斯·康的住宅设计


康真正的将窗的形式和空间的意义、人的情感结合起来,让空间不仅成为光线的承载体,更与人体、情感、场所产生了紧密连接。


3、空心柱

康首次运用空心柱,是在屈灵顿泳池的更衣室项目中。


△屈灵顿泳池入口、外观及室内

所谓的“空心柱”并不是毫无实用功能的柱子,康不仅把这些空心柱放大,内部中空既可作为功能空间,同时当柱子足够大的时候,光线也就透过来了


△空心柱所在位置

空心柱就如同我们平常说的采光井一样,不过康把这种柱子置在建筑的周围,视觉上看起来像是承重的柱子,但实际上却能够担当起空间的服务功能,很巧妙地体现了康的著名论断——“服务与被服务空间”


△空心柱所在位置示意简图

屈灵顿泳池项目中,由12个空心柱围合成的空心空间也扮演着重要的空间功能,悬挑的大屋顶与墙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光线就在预留的缝隙中透了进来。


康在方案中所独有的匠心和匠意仍能让我们在每次分析它的作品中,强烈的感受到,并深深震撼。


光的载体——材料的运用

1、玻璃

如果说,有什么材料能够满足设计师对光的需要,那么一定是玻璃,康也不例外。


我们在许多他的设计项目中都能看到他对玻璃这种材料的应用,尽管有时他会觉得这种材料的应用太过于简单和直白。


像前面提到的耶鲁大学的美术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耶鲁美术馆玻璃立面

还有在理查德医学实验楼中,继续独特个性的“T”型窗。

△理查德医学实验楼

还有他将光线运用到极致的肯贝尔美术馆。

△肯贝尔美术馆

需要提及的是,在肯贝尔美术馆中,康并没有将玻璃当作普通的顶面材料来使用。


在穹顶下短边需要实墙的地方,康采用了玻璃来连接两侧的混凝土承重柱。宽度不一的狭小玻璃缝,不会引入直射的自然光,通过光线的反射与漫射,让身处在画廊的观者得以与自然接触,与天空接触。


2、混凝土

如果你认为康对于光线的材料仅仅限于玻璃,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发现就连我们认为厚重、坚硬的材料他都可以运用得当。


康对于光的理解,绝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普通光线,他追求的是一种同建筑、人体、空间、地域等相符合的光影的效果,这种光影能给人带来的也绝不仅仅是采光、通风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种与空间气场、空间氛围的相互共生、琴瑟相合的生存状态


也正是基于对光的广义理解,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中,对于混凝土的偏爱、对砖的独到理解,对木材的应用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萨克生物研究所

在康最经典的作品——萨克生物研究所中,我们看到了他将清水混凝土运用到了极致。

△萨克生物研究所

保留原有锚孔的清水混凝土,经过复杂、秩序的排练方式,为我们创造出了重复且有韵律的秩序感,这也就造就了建筑本身的独特光影。

△萨克生物研究所


3、

我们都知道,康那段与砖的经典对话。


当你想用砖块,你问它:「你想要什么,砖块?」砖块对你说:「我想要一个拱顶。」而如果你和它说:「嘿,拱顶好贵,还不如我在你上面做一个水泥的横梁。你觉得怎么样,砖块?」砖块只会告诉你:「我想要一个拱顶。」

——路易斯·康


康说:“建筑师的职责是让每一块砖头回归到它自己的位置,建筑师不是在圆自己的梦,而是在帮助砖头完成它们的梦想。”


是的,康做到了,他把材料的天性同场地、功能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他把砖运用的最为独特的一个项目,就是前段时间在建筑界闹得沸沸洋洋,几乎要被拆毁的印度管理学院(IIM)。

△印度管理学院

在这个项目中,康采用了“双层墙”的方式。基于对砖本身属性的了解,康砌筑了双层砖的建筑外墙。


一方面阻挡了本地炎热的气候,形成一道“天然皮肤”;另一方面,康在建筑立面上挖开圆形、三角形或者方形等象征性形态,不仅避开了日照,还形成了室内空间独特的光影


△印度管理学院

△印度管理学院

后来,这种双层外墙的形式被广泛使用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也贯穿了康对光影运用的一生。


“结构是光的创造者”

看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无论是增加外部构件弱化直射光线,还是采用独特的窗户样式,还是对于材料的独特思考,我们都感受到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无论是他的思考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远超出一般人之上。

△路易斯·康

在康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建筑中光的表达不仅仅是在墙上开洞让光进入,康更注重让空间具有场所性的光的质量


所谓“场所”,诺伯舒兹解释道:“它是环境具有的意义,是实体空间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康创造出了更精细的调节和控制光的方案。他说:“结构是光的创造者。”什么样的结构就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光。

△肯贝尔美术馆

在肯贝尔美术馆中,路易斯·康对光线的运用就通过结构生动的体现出来

△从顶部进入的光线

在连续的拱形顶上,他让光线从拱形顶的断开处进入。拱形顶保证了美术馆内大面积的展览空间和观赏空间,同时结合顶上的开缝空间,即使大面积的室内也几乎不会留下采光死角。


△美术馆顶棚灯光


但康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会让自然光直射进入展览馆内,这样只会加速展品的老化,而是采取了能够使光线变得柔和均匀的再次调节措施。


康在拱顶下方设置了光线折射板,光线从天窗照射进来,通过有细小微孔的金属板将光线均匀照射在天花拱顶上,并经过多次反射,在空间形成了均匀、细腻的光线环境。

△拱顶大样图


康通过结构调节光线的同时,光线反过来也说明了结构。


康对于结构的理解,很多时候表现为他对于秩序性的追求,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都能看到。

在萨克生物研究所中,我们就能看到,重复构成不断出现的单元,在有秩序的排列下,表现出了鲜明的具有导向性的光影效果,配合着清水混凝土的材质,我们更在质朴与纯粹当中,仿佛与自然对话,与神灵对话。


“我不会再这个空间里种一棵树或者一片草。这里应该是一个石头的广场,而不是一个花园。如果你们把它做成一个广场,你会获得一个立面——一个朝向天空的立面。”

——路易斯·康


△曲灵顿泳池平面的秩序性

△理查德实验楼空间单元的秩序性

他希望人们可以在建筑中体会到“一年四季光以什么样的状态在建筑中演奏”,正是光线让空间变得饱满、优雅、富有生机,也是光线让建筑成为诗意的栖居场所。


永恒的光影

50岁才大器晚成的康,虽然也有过不少花边新闻,生活一度非常窘迫,但他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突破自己对建筑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作品自然不能用“数不胜数”来形容,但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给我们带来极大地反思和震撼。


就如同贝聿铭说的:“(路易斯·康)有三、四件代表作,要比(我的)五、六十栋建筑要强多了。”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康对于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是康对光影运用的继承。

△光之教堂

马里奥·博塔,多次将“双层墙”的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建筑当中,让建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埃夫里大教堂(法国)


康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在众多建筑大师都忙着盖摩天大楼、玻璃幕墙、钢筋铁架的时候,他拾起了被密斯、被柯布西耶摒弃的传统建筑元素,他不断挖掘建筑的本质,不断追求光影在建筑中的表达


△肯贝尔美术馆

或许是因为脸上的伤疤成为他一生的印记,康在建筑中不会刻意追求光滑的表面,更强调裸露材料本身,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工艺的痕迹,那些刮痕、侵蚀、磨损都成为建筑本身的美感。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建筑立面


他毕生对光的追逐或许也源于此。光对于康来说,不仅是一种空间必须,更是一种希望,一种生态,一种对本真和纯粹最真挚的表达


是他成就了建筑的神圣,成就了建筑的光影,他也成为了建筑历史上的一道永恒的光影!


我是一条正经的分割线


好啦,大师路易斯·康的设计手法、结构把控、材料应用、光线处理等内容就介绍到这了。


想知道更多大师,像山本耀司、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扎哈、密斯凡德罗、贝聿铭、安藤忠雄等等,可以来这里——《跟着大师学设计》

△会员免费看噢~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以下内容需要登录观看

登录
#案例分析#学习方法#设计观点

本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内容系作者授权发布,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收起
表情
发送

来抢个沙发吧~

游客

游客 开通会员

资料 0 提问 0
笔记 0 回答 0
图文 0 人气 0

最新图文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