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地项目变更的形式:
1.正式施工进场之前经过各种利益关系,设计方,施工本身的考量论证,必然都会有所变动,局部变动更是无可避免的。
2.本期内容就是把这些年工作中经历的那些变更做个记录的形式,分析一下感慨一下,这就是我们这行业的真实百态。
二、正文开始...通知小伙伴们来围观吧,有盒饭
在小编刚入行的时候就记住了一句深刻的话,历久弥新仿佛就是昨天才听来的,此话是这么说的:好的项目和图纸都是改出来的。
1.这个就是进场之前的各种讨论,这是第一轮的,还是理论性质为主的,施工方首先提出不
符合施工工艺或者明显矛盾的地方,开始答疑模式,答疑一般来说能现场答疑的就当时给出结论,部分必须带回来慢慢处理。
这是第一轮的答疑条例文件,各路专业的老专家学者老司机们共聚一堂开始严肃的技术讨论给出具体意见。这次项目累计起来一共100多条,有些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解释过去,有些就没那么幸运,图纸都要翻过来重新休整,这个时候还好,节奏都可以不用那么快。
2.这种就是跟现场发生严重不符的,原有方案意图很难实现或者后续各方认为必须推翻既定的方案重新规划以符合现场施工或者谋求更好的最终效果,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有些复杂的项目基本就是一边施工一边跟着出图纸和方案,各种专业都一样的跟着配合这修改,赶图。
第一幅为原始设计平顶,现在要设置为曲面转折过度。第二幅的曲面支撑原始设计遗漏掉的,这些都是必须进行重新设计优化的部分。
……专业知识已传入您大脑1/3
3.一些专业制作的厂家的技术配合和演示,这部分跟我们专业直接关联不大,他们也不容易,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论证展示以及专业配合指导,内装饰主要就是框架衔接的配合和各种机电点位的协调。
这是个绿植墙的技术展示,跟着听一听也是个学习了解的过程,诸如此类太多的专业定制产品我们都很熟悉可是都不太明白他们的大致流程。这个项目已经接近一半,进行了几轮讨论了都没决定到底用不用这个工艺,一旦变更这部分材质,好多专业和人员都会跟着修正相关部分图纸来重新配合施工,真心觉得谁都不容易…
4.顶面设备数据发生冲突,局部或者全部层高都会有所调整,一般情况都是要根据现场降低层高,在那种立面特定或者复杂的分割模数的时候这种修改真的是很致命的,这个还是有些依据的,就是高度的制定法则,改天老林会专门写这个问题的文章的,届时欢迎多多关注和讨论。
5.未知因素直接修改施工方案,这个同样很正常,举个例子这是门头的制作,是外装饰施工的,已经全部做好的雨棚部位直接全部拆掉重新做了样式。
6.设计师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的,这是常见的变更最熟悉的讨论,出于职业敏感度吧,每个设计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做到最大化的协调美观,前期可能多种原因无法把握到位,这个环节继续做修饰是必须的。
这个大厅的共享区域墙面,排版图已经出来的基础上,设计师觉得需要加入一点细节来增加设计感,需要的是施工图的和深化图的两重修改才行。
7.空降而来的设计调整,后来直接介入而来的而且是很有难度的设计手法,看着就很揪心有没有。
这个很可爱巧妙的卡座设计,三维模型截图,但是转换为二维图纸定位就没那么容易了,小编表示无从下手了。
……专业知识已传入您大脑2/3
8.原来粗糙简单的方案进一步优化,最后达到材质和很不错的空间感。
这个顶面挂片,几经修正终于到了一个很有深度和感觉的阶段了,对比最常见的那种条形规律的工艺,肯定更具有韵律感,觉得几方人员付出的劳动有了些安慰。
9.配合专业深化进行必要的数据调整和方案完善,然后发送给相关专业进行详细的二次深化。
钢架楼梯的深化,超有代表性的工艺,这个程序挺复杂,必须由带有资质的设计机构出具结构数据计算书,然后钢架受力系统图纸和详细做法图纸到位才行,内装饰根本做不来,我们提供的是材质和尺寸造型的基础到厂家就行了。
10.一些小细节因地制宜的调整是必须的,很多小的角落图纸是没法都照顾到的,这些就要现场调整完善。
类似的小部位确实太常见太多了,之前的图纸根本不可能照顾到这些,但是处理方式都相对简单,多是弱化这些琐碎的原始结构为主,就是尽力做平整然后再考虑面层处理就行了,甚至可以不用出具图纸指导了就行了,复杂的就要进行设计论证了。
正能量来了: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三、本章内容小结,本期根据常见的一些变更的现象展示,更具象的拉近了整个行业运行的距离,只要是业内人员肯定都会有共鸣,大家费了这么多精力去修改调整,甚至推翻重来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项目,其实以此及彼而论,所有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自己的这个深化设计岗位上做好衔接配合就好了。感谢阅读,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