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作为设计从业者,我们应该有勇气、智慧和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思考时代带来的变迁,去重新构建这个行业。希望大家用健康、自信的心态,去寻找、定义崭新的“设计”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去思考所在的行业、自身的专业能够为社会做出怎样有价值的贡献,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节目 |《设计内参》
主旨 | 设计项目管理实践心得
主讲 | 王建军 & 朱小斌
举办方 | 马蹄网
这次邀请到的嘉宾是:ASSBOOK 设计食堂创始人——李竞威
为什么会创业?
光头李:14年底的时候,建筑设计市场受房地产行业周期的影响,很多公司都被迫裁员,在危机的时候,我们想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那个时候正好是互联网创业比较好的时机。从14年底到15年上半年,我们尝试了非常多的可能性,有些和设计相关,有些和设计不相关,但是都考虑了互联网的因素,到15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觉得最容易切入互联网的地方就是媒体,所以我们就尝试做了Assbook这个公众号。
当时Uber非常火,如果放在建筑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这一篇文章《Uber宣布进军建筑设计市场 | 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Uber了》引爆了整个建筑圈和设计圈。之后我们大概也有3个月的时间是没有10万+的,直到第二篇10万+出来以后,我们才觉得可能在互联网或者媒体行业我们是有机会的,直到后面我们可以持续写10万+了,我们两年半差不多有30篇的10万+的文章,可以说能在公众号里面占一席之地了。
农业、地产、ERP平台都在转发,可见之火热程度
朱:我们室内设计圈有没有10万+的文章?
王:我印象中还是比较少的,一是切入点不好找,二是缺少这类型的人才。最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原创已死》那篇文章,触动了大家的一些痛点。
光头李:室内类的写吐槽类的文章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建筑圈人数少,更难达到10万+。但有一类公众号,像好好住,是腾讯的媒体主编做的,现在用户量应该有四五百万,阅读量至少都5-6万,是面向C端群体的,相对而言,媒体人写设计比较容易传播,本专业的人目的性比较强,更在意转化率,反而不利传播。
朱:严格意思上来说,室内设计师好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谷,危机感还是比较少的。
光头李:这个和客户相关,建筑行业的客户比较集中,可能就头部的50家,如果他们不行了,不仅仅是设计,后面的建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室内设计的客户来源很多,门槛又比较低,环境又好,更容易存活。
朱:正因为此,室内行业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公司,做商业不好了,还能接家装的生意。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光头李:室内行业和互联网相关最早的一家企业是美国的HOUZZ,是夫妻两个,还是非设计师,要装修自己的家,搜索了很多图片,就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网站把图片共享给大家,好的创业也未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起码是自己需要的,是利他的,就好比家装公司的免费量房,任何一个小的点都是机会。
在中国就出现了很多仿HOUZZ的公司,像土巴兔,最开始就是做设计的,但是中美的设计环境不一样,美国建房子或者装修房子是需要执照的,门槛不低,图纸是要报政府审批的,设计师的话语权比较大,家装互联网化就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中国做家装是不需要资质的,比的更多的是价格,所以土巴兔后来去做工程了。
确定性在未来的时代越来越重要,最好的例子就是“网易严选”,从2016年用一个从来没做过电商的网易品牌,做出了100个亿以上的营业额的电商平台,是很难的,就是确定性的思维决定的,因为互联网从无到有,甚至泛滥,能谁提供最放心的,最省时间去选择的产品谁就赢了。
互联网接下来会对设计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光头李:互联网爆发从07年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出现了尚品宅配这类型的公司,他们的方法论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当大家从无到有的时候,是比价格,当很容易得到的时候,是比创意。但是你去问消费者,需要什么的产品的时候,是不行的,而是应该去做研发,打磨几款产品,逐步形成品牌,甚至去赋能其它公司,输出自己的品牌即可。
定义目标客户,解决从有到优,形成标准化的产品,提高交付能力,并不需要一定要做到90分。
王:每个项目都成为作品,其实是不赚钱的,因为不能持续,投入和精力都难以满足,但是能保证自己的项目保持一定的水平线之上不难,把量做大,就能有稳定的收入,有几个长期的客户,未必出作品,但是能维持公司团队的运营。
光头李:像服装品牌,分三类,一类是T台款,每年可能花掉80%的精力去设计,但是不赚钱的;一类是橱窗款,再花掉15%的精力去设计,为了店铺的氛围;还有一类是基础款,只花了5%的精力,但是最赚钱的。我们设计师经常只有T台款,没有其他品类,这其实是缺少战略思维能力,缺失经营意识。
未来的设计是什么样的?
光头李: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流量,但是现在为什么马云说新零售,马化腾说智慧商业,流量重心从线上开始转移线下,谁有可能占领客户的时间更多,谁就能做更多的生意。传统店铺是流量生意,降价金角银边;互联网是工具生意,像微信是聊天工具,美图秀秀是磨皮工具,解决了某一类问题,从而赚取利润;迪士尼、苹果等是玩的IP生意,是最高级的模式。
工具生意 流量生意
互联网解决的通常都是很容易交付的东西,比如打车,购物等等,像设计+互联网本身是不太容易兼容的,所以未来的新设计,占领认知是比较好的方式,出来的新东西更容易刷爆朋友圈,并具有强大的争议性,像李想的钟书阁很多人认为不适合看书,但是这并不重要。原来建筑圈有很多主义,风格,解决了某种稀缺性,一旦饱和了,就开始失效了;新设计讲究的是和人的关系,要很容易被大众理解,比如苹果、宜家、桃园眷村等等。
互联网现在比较流行的佛系,养蛙等,都是非主流的群体中先兴起,再侵袭主流,亚文化大爆发,未来的设计也会把这些新的需求转化出来,在相似的圈子里引爆。像这些佛系也好,养蛙也好,背后有一个现象,就是70%以上的受众群体是女性。
未来的新需求是从90后的女性中衍生出来的,女性具有主导权,包括对家的理解,做一个各项都均衡的90分户型可能卖不好,做一个各项都不好,但是客厅很宽的户型反而会卖的好,因为买房子的都是女性说了算,新设计也是要尽可能的满足年轻女性的需求。
谈一下今年的重点事件——城市设计节
光头李:我现在回顾起来,我觉得它更像是梦想改造家+一条街,形式其实并不是非常新的,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大家的关注点开始从家到城市的某条街道,甚至一个城市,未来可以设计的地方越来越多,类工装的小型公司在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占领认知,链接更多的资源,设计甚至对营业额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做过什么成功案例很重要,你的设计标签是什么,要转变思维模式,要从设计师转型到产品经理,通过设计赋能后,前后端的供应链自然会找到你,宣传的重点变成了设计帮助客户多挣了多少钱,更讲究内行的东西。
原来设计更多的是讲究美的价值,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功能价值,比如我们设计的一个垃圾桶,美只是其中的一项,更多的是产品属性,让用的人更舒服。设计师要有运营者的思维,未来一切的公司都是设计公司。
给未来的设计师群体什么忠告?
光头李:设计师获取信息的面特别窄,如果头部的设计师能把经验总结出来,建立方法论,通过媒体往外传播给更多的设计师,这样会比较好,建立几个有效的小联盟,不断的发展,从小组织慢慢变大。
王:设计师要有一些宏观的经营概念,大家都是想做主角,而不想做舞台。我们设计行业最缺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去构建一个好的平台。挣钱和赚钱是两回事。像作家写书,从版税,院线分红,衍生品等多个地方都可以赚钱,是非线性的,而不是仅仅靠出卖单位劳动时间去挣钱。
互动环节
1请问每天是怎么学习的,如何获取这么大的信息量?
答:像我2小时之内就必须看完一本书,这个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在哪里快进,哪里精度,这些能力都是要经过训练的。先读一些特别经典的书,虽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是基础学科的书是必须要有的,先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比如王强的书单可以给大家做参考。然后再看畅销书和微信圈的文章,就不一样了,因为是带着你的个人思考去看的。
2请问国内什么时候可以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设计师有完整的认证体系?
答:建筑师一直是有认证的,美国的房子因为是私人属性,要求装修的时候也要有资质,像国内的工装也是需要资质的,只是家装还没有正规起来,以后国内可能会出现企业型的认证,做研发,做标准化,具备交付能力。
3请问现在刚成立的小个体如何引流?
答:两三个小的工作室最开始想的不是如何引流,可以先从身边人做起,进行第一波作品的沉淀,做点好的作品。提前引爆容易产生虚火,像无人便利店、充电宝等都是典型的基本功还没好,就引爆了,当资本褪去的时候,很快就死了。没有真本事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引流,另外可以找一些第三方的工具,像好好住等专业的平台,发布一些作品,也是能引起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