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认知升级# # 学习方法# 设计之外#
导读
本期内容,我们将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你觉得学习一个新的事物难吗?
2、你相信20小时能学会任何技能吗?
3、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最佳学习策略是什么?
引子
你的老朋友,老王同学又回归《dop设计实战指南》了;
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场景:
场景1:
东晓:老王,下周有个方案要汇报,提案文本你来做哈。
老王:啊!东晓,我可能做不了呀。
东晓: 为什么?
老王:我不怎么会做提案呀~
东晓:没事,当练练手嘛,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顺溜溜,不着急的,反正还有10天时间。
老王:还是算了吧,就算还有10天,我也还是不会。
东晓:不会就学啊,很快就学会了,我第一次做的时候也不会。
老王:不要了,我还是忙我分内的事吧。
东晓:但是你现在不做,以后总归是要做的啊。
老王:我先慢慢积累吧,突然一下让我做,我还是没信心,等下次我学会了在说哈。
东晓:...................
在百般劝说无果后,东晓拜托了老李,并顺利的完成了这项任务。
场景2:
老王:推特,谷歌关闭就算了,现在连pin都不放过,我大天朝还让不让人活了,再这样以后咱们完局域网吧。
东晓:别激动,别激动,还好咱们可以架架梯子,爬爬墙。
老王:但是vpn好贵啊。
东晓:拜托老王这里是泱泱大天朝呀。想用免费的软件也很难吗?
老王: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破解呀!
东晓:你去网上搜一说不就行了吗,很快就能学会了。
老王:关键是我已经搜索过了,感觉破解的方法好难啊。
东晓:你跟着图片的教程来做呀,第一次设置的话也花不了多久时间吧,
老王:算了算了太麻烦呢,我懒得学,还是用其他网站能代替掉吧。
东晓:...................
场景3:
东晓 : 老王,我发现一个神器叫XX工具箱,花半小时了解了一下。能很大的提升工作效率,你要不要看看,教程超简单!
老王 : 好像挺神奇的也!这是什么呢?我能直接上手能用吗?
东晓 :是一个插件集,有些新命令。可能和默认命令有冲突。不过学会了就很高效。,上手很快的!
老王 : 啊!还与旧命令冲突啊,又要重新学,那还是不要了。
东晓 :真的很容易学的,只要花几个小时就能入门。
老王 : 好吧,等我有时间就看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不是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似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虽然很想尝试很多新鲜事物,但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计划搁浅了。甚至还没有机会了解一下,就说了“花那个时间学习,还不如把手上的活儿赶快些来的实在呢”。
这样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大致看了一下,感觉自己学不会。继而产生了畏难心理。
什么算是学会?
之所以我们会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究其根本我认为是跟我们小时候就被灌输一类思想密切相关,既“学会一项新技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近来很热门的一个概念:一万小时定律也似乎预示着我们想要学会任何东西从出发点开始,就注定了它是漫长的。
也正因为这两种观点和逻辑,逐渐让我们觉得从零开始学习一个东西,一项能力,似乎很难很难。最终使得大多数人不敢去尝试,害怕浪费宝贵的休息时间,最终如顾城所说:“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的确,现在这个社会,时间成本简直太高了,高到有可能你走错一步,就会用几年的时间来弥补;然后,花了时间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进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面。
举个例子:很多设计师在绘图的时候,会不断的加快自己的手速,加快绘图速度,而不是想通过其他方法来提升效率,比如,构建自己的动态图库。学习一些好用的绘图插件,又比如更新自己的制图习惯。
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万小时定律本身没问题,这是一个很棒的定律。但是很多人有个思维误区就是把“学会”和“精通”给弄混了。
我们来看看字典上是怎么定义这两个词语的:
学会: 靠实践、训练或反复体验而获得的能力,能够运用就算学会。(就是能用就算学会了)
精通: 对一种能力、技术或业务有深刻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 (既对于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与看法)
当下这个时代,节奏变化瞬息万变,很多企业都活不过一万小时,更别指望我们能花那么长的时间去学习一个随时可能消失的技能了。(就像学习使用灯光矩阵来做效果图一样)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大部分技能,我们只要做到会用就好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骑自行车,你只用学会骑就好了,骑快骑慢都无所谓,不需要成为一个专业运动员才能上路。对吧!
再举个例子;
老王说他不会做提案,往往是由于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不会用一些标准的技法来表现而已。发现问题后,解决的办法自然而然的就呈现在眼前了。
不会做,那么就去看看别人怎么做的,跟着别人的脚步上就好了,看看别人是怎么配色,怎么排版,怎么写文案的。
至于不会用一些基本的技法表现,说白了就是不会用软件呗,面对这种问题,那就更简单了。随便找个教程就可以入门了啊,比如我们dop沈德刚老师录制的CAD制图课,谁学谁知道。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谈谈:学会一项新技能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20小时就够了
先来看看上面面这张图。这是一张源于 Josh Kaufman在TED的演讲《 The First 20 Hours》中的所用到的一张PPT图片。内容是关于学习效果和练习时间的二维矩阵图。
纵向表示,学习效果,横向表示学习时间,红色的虚线就是20个小时的临界点。图意大概说的是,达到这个点后,想在上升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看到这张图后,东晓真是细思极恐啊,请你用心想想这个理论好像能解释我们身边很多事情。
比如大学的上的体育课,一般一节课就是1.5个小时,一般上14周(除去考试周和介绍周),时间就刚好是1.5*14 = 21小时。又比如,很多课外辅导的技能课程一般都是10节课,2小时一节,刚好20小时。甚至大学里面很多专业课程也都遵循这个原则。
是的,20小时的理论基础就在这儿,它是指的高效利用注意力的20小时,而不是从学习开始计算的20个自然时长。当然你知道这个理论后,一定会疑惑,问道:我只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然后去学习一个技能,连续20小时就可以习得一门技能吗?
是的,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掌握如何在20小时里,高效而又充分的学习策略。
东晓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总结,最终把自身用到的具体方法归纳为下面的4个步骤
1、框架拆解:明确学习目标,并把大目标拆解成每天都可以重复进行的小目标;
2、重点打劫:紧盯大的目标,着手快速的学习一个个小目标,各个击破;
3、立即行动:降低自己的行动门槛,保证每天都有学习时间。
4、刻意练习:对你的各个要点进行刻意练习,最终达到“学会”的地步。
那这4个步骤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又有什么例子能形象的说明吗?
这是我们下期的话题,下期我会以一个我曾经学习的实际过程为案例,希望能够对你以后有所启发;
祝假期愉快 ~
今日得到
一言以蔽之,我们本期更新了一个认知概念:“习得任何技能,其实只需要20小时就够了。而这个过程只需要短短4步;”
个人二维码,交个朋友吗?
下期预告:
高效学习的4个步骤应该怎么执行呢?咱们下期见。
Ps:
1、下期的内容一定不要错过,可能会颠覆你的学习方法论。
2、dop设计实战指南微社群,开放中,满员500人,加满为止,可联系东晓加入社群。
和我们一起,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设计问题
- 今天是dop陪你成长的第279天
和我们一起,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