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木饰面# 设计控制# 质量通病#
导读
木饰面板块我计划花8期左右的篇幅,由浅入深的从材料属性,常见类型,设计制图,节点做法,收边收口,工艺流程,收边收口、质量通病等方面,全面的来讲解设计师需要了解的木头的知识体系,争取通俗易懂的让你全面了解木饰面的那些事儿。
本期是木饰面板块的第6讲,当你系统的了解了木饰面的材料属性,节点做法,施工工艺及流程后,接下来你可能就会对更深层次的设计质量把控以及现场质量问题感兴趣了。
本期将系统性的帮你解决下列设计问题:
1、做为设计师,应该如何分析现场质量问题?
2、有那些设计失误会导致质量问题?
3、设计师需要了解的木饰面质量问题有那些?
PS:开始之前先明确一点,本期及剩余木饰面板块所提到的木饰面,如未做特殊说明,均为常规的木饰面板,也就是厚度>9mm的厚板。
质量通病分析模型
我一直认为:“好的思考方式比再多的设计资料都重要”。
所以在【第63讲】关于墙面抹灰开裂的质量通病分析时,我提出一个质量通病的分析模型——「功夫菜」。当时给到的解释是:
“在抛开不可抗力的因素(地震海啸,建筑沉降,结构损坏等),单从施工(功),保护(夫)材料,(菜)这三个人为可控的维度来对室内构造的成因及规避方式进行全面分析。”
因为当时是在分析装饰抹灰的内容,所以,我并没有提到设计因素对项目质量的影响。但是,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出,「功夫菜」这三个因素,全部都是围绕着「设计因素」的。换句话说,如果在做设计时,没有考虑“安全,功能、美观”这三大因素,那么,最终项目落地,必然会出现质量问题。
而当你一开始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后期落地的隐患,那么,将极大可能的降低后期质量通病发生的概念。
我认为用「功夫菜」分析设计效果的质量通病,就和「骨肉皮」分析节点做法的效果一样。这就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套看待设计问题的一幅眼镜,戴上它,再去看待质量通病你将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思路。如果你之前看过《dop工艺节点提升计划》,那我相信你应该更加能体会这个观点的分量。
下面简单的介绍下该怎么理解这个工具:
1、若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相关造型以及使用材料的“安全、功能、美观”。那么后期项目中不管现场施工把控的多么好,成本控制的多么到位,最后也必然会因为设计不到位而造成很多硬性的质量问题。就比如下面这些情况:
海棠角收口导致后期清洁不便↑
木饰面高光面漏灯珠↑
踢脚线没法收口↑
通过上面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考虑不周,技术交底不恰当,是造成最终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或者成本把控失衡的根源所在。
2、如果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安全,功能与美观”,结果还是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极大的可能就是从材料控制,施工控制,环境与保护这三个方面造成的。相信在你看完【第63讲】后,应该对这一点体会更深。下面我稍微解释下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
材料控制:在室内装饰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材料自身的属性挑选合适你设计的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采购后,需要运输去到你的项目。三是到你的项目后,需要卸货堆放。
若对上述三个步骤没有进行管理与控制,那么你使用的材料,必然会在这三个流程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例子:
前面提到密度板是做硬包的优选材料,当时我做的一个酒店项目墙面需要做硬包,我要求采购员购买100张高密度板用于硬包基层,结果采购员自作主张给我到场的却是中密度板。而在材料堆放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当时天气的潮湿性,所以没做过多的处理。
结果,蹦完硬包,钉上墙后,还没坚持到完工验收,就由于天气原因以及中密度板的属性缺陷,导致硬包受潮弯曲,整个酒店会议区过道的墙面硬包基层全部报废。血的教训……
施工控制:施工控制的内容涵盖很多,我把它归纳为「过程管控」和「技术交底」这两大部分,过程管控主要是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注意事项。而技术交底一方面是指设计师对现场人员的交底,一方面是指现场人员对施工班组的交底。由于篇幅原因,建议你回看【第63讲】,这里就不赘述了。
极端环境(左)野蛮施工(右)↑
环境保护:在经历了设计把控,材料控制和施工控制后,室内项目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若前面三大把控都很到位,但是最后在环境保护这一块儿做的不够好,还是会造成质量问题的。
其主要体现在现场未做成品保护造成交叉污染,文明施工不到位造成野蛮施工,最终导致破坏已完成项目等情况发生。
稍微总结一下:
以上是我站在绝对的设计落地角度给你分析的“材料控制”,“施工控制”和“环境保护”这三个点对室内空间质量的影响。想要熟练的使用「功夫菜」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存量和工作阅历的。
但是,不管学习时有多么困难,也请你记下这个思维模型,并尝试从我给你提供的这4个大方向,11个小方向去理解与记忆你碰到的质量通病问题。就像锻炼肌肉一样,不断的强化它,最终,你看待设计落地问题时,就会更全面更深入。
当然,这个思维模型里面的一些把控点并不是设计师能够管控的,也不是设计师的责任范围,不过,当你有了这样看待设计问题的视角后,你认为还会有相关的配合单位“耍”你吗?
下面针对木饰面的常见的质量通病,我们就看看应该怎么通过「功夫菜」来总结归纳、演绎与记忆吧。
木饰面的常见质量通病
一、设计因素
根据「功夫菜」模型,我们先看6个最典型的因设计失误而造成的木饰面质量通病案例:
设计通病1:
成因分析:
1、深化设计考虑不周,未注意细节处理。
2、止水暗坎及防水施工不到位;
预防与解决:
1、木质门套与石材地面预留 3~5mm 间隙,且基层板材不落地。
2、门框套底部采用大理石门蹬等防潮材料进行收口。
3、要求现场人员严格管控防水与止水暗坎施工。
设计通病2:
木饰面阳角开裂↑
成因分析:
深化设计下单时未考虑木饰面阳角收口形式,导致出现崩边现象。
预防与解决:
按照【第119讲】提到的木饰面阳角的收口方式对其进行深化,确保其牢靠性。
其方式如下所示:
设计通病3:
木饰面不对缝↑
木饰面面积过大分缝明显↑
成因分析:
以上两种场景均为深化设计师在排版木饰面时未留心且大意的情况。
预防与解决:
以上两种场景在国内大多数项目中,时常发生。主要责任在于设计师,所以,在木饰面排版与设计时,因留心核对木饰面的平立面关系及板幅规格控制。
设计通病4:
成因分析:
1、图纸深化不到位,或与现场尺寸不符,未对现场及图纸进行复核。
2、在各工种交接施工中,未考虑不同材质或转角处的相互关系,缺乏有效沟通。
预防与解决:
1、可参照【第119讲】的内容,在图纸深化时考虑不同材质交接及转角处的细部处理,选择合适的收口关系。
2、技术交底时,对现场尺寸及图纸要进行严格的复核、确保尺寸一致。
3、在不同材质交接或转角处,可预留工艺槽或有造型的端部与平面板块处对接。
4、针对门套与踢脚线收口,踢脚线凹陷3mm左右,用门套收踢脚线,或与门套平齐。
5、针对门套与踢脚线收口,如无法避免,踢脚线可斜切45度收于木门套侧面。
设计通病5:
成因分析:
1、墙纸与木饰面界面未打柔性胶连接;
1、图纸深化不到位,未考虑材料间的细部收口问题。
预防与解决:
1、采用同色系的胶粘剂对翘曲处进行粘接。
2、对节点图纸进行深化,防患于未然。
设计通病6:
采用成品木饰面厚板来包圆柱↑
严格意义上而言,这种方式并不算是设计通病以及质量通病,但是,采用该种方式来包圆柱是一种成本很高而且容易留下质量隐患的方法,所以,并不建议这样做。可以参考【第118讲】中提到的用薄木贴面板来包圆柱更为合适。(PS:土豪业主请随意。)
以上通病与设计师的工作密切相关,希望它们不会出现在你的设计项目中。
二、材料控制
材料通病1:
木饰面安装流程图↑
成因分析:
1、木质线条因含水率、热胀冷缩等原因产生形变,尤其是边角处易起翘。
2、木质线条拼角处整体性不佳,接缝处易变形开裂。
3、基层变形引起木质线条拼角处形变,引起开裂
预防与解决:
1、严格的控制木饰面/木料/基层板材的含水率。
2、加强木质线条拼角处的整体性,必要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固
材料通病2:
存在是色差是材料自身的问题。所以,在成品木饰面出厂前,务必要求厂家对其进行预排,若有色差,在厂里及时处理。
材料通病3:
木饰面与其他材料收口,材料自身干燥收缩露出缝隙↑
成因分析:
图纸深化时没有采用合适的收口方式,造成缝隙清晰可见。
预防与解决:
采用上列收口优化做法,可很好的规避木饰面自身收缩的通病。
三、施工控制
对于「施工控制」其实需要讨论的内容非常之多,做为设计师,你去到现场做技术交底或者设计巡场时,必然会经常碰到这2方面的问题:
施工通病1:木饰面安装的先后顺序
成因分析:
工种的施工顺序颠倒导致木饰面与地砖收口处存在朝天缝。
预防与解决:
应先做地面施工,再进行墙面施工,形成墙压地的关系,避免朝天缝的发生。
PS:除了上述讲到的与地面的先后顺序外,下面这5条也值得留意:
1、先安装大面木饰面,后安装小面木饰面;
2、先安装墙面木饰面,后安装门框、柱子、窗套等;
3、先安装木饰面,后安装顶角线、腰线、踢脚线等;
4、木饰面中有软硬包、镜面、玻璃、墙纸时,先安装木饰面套框,后安装框内材料等
5、采用干挂则需先做木饰面墙再对天花封板,采用胶粘或打钉时,则没有先后顺序要求。做好成品保护即可。
施工通病2:技术交底不到位
成因分析:
以上施工现场的通病现象在很多监管不严的项目上屡见不鲜,究其本质,一是设计师对现场工人交底不到位,导致其不熟悉木饰面的安装注意事项。二是现场管理人员监管不严。
预防与解决:
1、面对采用发泡胶固定木饰面的现场,一定要禁止,避免后期木饰面整体脱落的情况发生。应改用结构胶、免钉胶或者挂条的形式进行固定。
2、对现场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要求现场人员加强监管力度。(PS:这一点主要还得靠业主)
四、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通病1:未做成品保护
成因分析:
1、门套运输中未对门套进行保护,导致门套磕碰从而破坏。
2、门套安装完成后,未进行成品保护,被其他班组破坏。
3、工序交接不到位,野蛮施工
预防与解决:
1、与木饰面厂进行沟通,确保门套运输过程中无损坏。
2、当门套完成后,应及时进行保护,防止门套被破坏。
2、对现场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要求现场人员加强监管力度。(PS:这一点主要还得靠业主)
环境保护通病2:成品保护不到位
因现场管理人员的失职,造成成品保护不到位,做了等于没做,费时费力还得不到好的效果。
今日得到
好了,以上内容都是我挑选的木饰面最常碰到的质量通病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本期内容就到这里,稍微来回顾一下:
1、在你理解了思维模型的作用后,我正式的向你介绍了质量通病的分析与记忆模型——「功夫菜」。
2、通过实际案例对「功夫菜」模型的4大方向和11类问题进行了解释。
3、一起通过「功夫菜」的知识框架,尝试去解决并记忆了关于木饰面的常见质量通病。
今日练习
看完图文不动手,原地踏步来回走;看完图文动动手,成长路上一起走。
看完今天的内容后,你认为学习了「功夫菜」,能不能帮你更好的记忆与分析你项目中所存在的质量通病问题呢?
请你尝试通过这个思维模型来解释下你身边的质量通病现象吧。
欢迎把本期内容转发到你的朋友圈,看看你的朋友们对于「质量通病」都是什么看法。
和我们一起,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设计问题
- 今天是dop陪你成长的第94天
和我们一起,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设计问题